“传统外观 现代场馆”新工体亮相
新工体足球场场芯部分正在铺设草皮,“国槐绿”座椅正在安装中。 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尽管市民和球迷已阔别工体两年,但是丝毫不用担心认不出它。记者昨天(8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以下简称“新工体”)施工现场看到,庄重典雅的经典造型、熟悉的大体量矩形玻璃窗、传承厚重历史的特色窗花构件以及朴素有力的混凝土材质色泽,那个熟悉又经典的工体正在逐渐回归人们视野和生活中。
“新工体”进入收尾阶段,将于2022年12月竣工交付。
新工体的“三个不变”
建成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批“十大建筑”,承载了北京市民60余年的记忆。2020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启动复建。项目Ⅰ期总规划建设面积为38.5万平方米,地上约10.7万平方米、地下约27.8万平方米。
秉持“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设计原则,“新工体”实现了主体椭圆形造型、外立面形式比例以及特色建筑元素这“三个不变”。“如何完美再现老工体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正是本次改造复建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王猛坦言。最终,清水混凝土工艺承担起了再现工体“传统外观”这一重大使命。足球场外立面、支柱、墙面、步梯均呈现灰色效果,也就是混凝土的裸色。展开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用量,也使得工体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单体清水混凝土建筑物。
清水混凝土施工讲究精益求精、一次成型,项目现场采用了6台数控机床加工模板,确保每块模板的加工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而且在模板上还多增加一层覆膜,实现更好成型效果。再辅以优化工艺流程、合理调配工序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如今,随着足球场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外立面整体亮相,老工体的一些重要特色元素也重回视线——足球场屋檐下最具标志性的190个正方形窗花已经完成安装;凭借完整的原始图纸和最新的3D打印技术,“新工体”的窗花实现了完美重现。
打造一座“现代场馆”
既要“保护”,也要“发展”。“新工体”既通过留住传统外观保留城市记忆,也正在努力打造一座“现代场馆”。
此次改造复建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体育场上方新增了罩棚,仿佛扣上了一个“钢铁巨碗”。在设计和施工上,项目方严格控制“钢铁巨碗”的高度和弧度,在兼顾视觉效果和美观的同时,对工体原有风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改造后的工体作为专业足球场,将不设置跑道,东西两侧首排座席距离草坪最近处只有8.5米,南北侧也才10米,观众将感受到更贴近的观赛氛围。
走进内场,4层“看台碗”结构正在被6.8万张“国槐绿”座椅慢慢填满,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张座椅完成了安装。而球场东看台上,用北京国安黄绿两个主题色拼出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BEIJING FC”字样,未来工体将突出“北京特色、国安风采”。
变化,还体现在诸多高科技元素的“加持”。中赫工体公司副总经理靳飞介绍,作为首都第一座、国内第一批的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新工体”对标欧洲主流配置,将众多满足FIFA国际足联世界杯办赛标准的软硬件设施引入工体。
草坪是专业足球场的核心设施,目前,场芯部分已经完成了回填土作业,正在进行球场草皮的铺设。球场南北两端的大屏幕以及环绕全场的环形屏幕均已完成安装,后期将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比肩欧洲顶级俱乐部的球场照明工程也完成安装,等待最后的测试。
将成北京最大城市公园综合体
市重大项目办建设项目协调处张国强介绍,“新工体”将于2022年12月竣工交付。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足球场内体育工艺、广场景观施工、商业区和市政配套、地铁一体化建设等工作,加大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力度,做好项目南侧人工水系改造、雕塑复建等工作,为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进行最后冲刺。
“新工体”项目还将打造10万平方米城市公园和3万平方米人工水系,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TOD模式,利用3号线和17号线两条新建地铁线直接与场馆无缝连接的有利条件,以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数字空间为载体,创新文体产业消费模式。改造复建完成之后,“新工体”还将作为“北京最大城市公园综合体”,服务市民,为城市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