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要闻> 正文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改善县城居民生活品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重庆郊区新城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为航拍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梁平区双桂新城。
  中新社发刘辉摄

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了最新施工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并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

在多项举措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为关键词。《方案》要求,根据各地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考虑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找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各自发展定位,实施有针对性的任务举措,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加快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实现上述目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至关重要。《方案》提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

“我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主要是三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如珠三角地区的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等。在这些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一二线城市差距已逐步缩小,尤其是临近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这些城市。”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从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到全面放开300万人口以下城市落户限制,体现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方案》还提到,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

对此,彭澎认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在我国算是大城市了,“全面放宽条件”说明能放尽放,即使有限制也是“宜松不宜严”。

对于超大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同样着墨不少。《方案》明确,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彭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是,最终在一国之内所有城市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都会取消,中国也将走向这个目标。当前,落户限制较多的是超大特大城市,即4个一线城市和一些强二线城市。事实上,这些城市近几年也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关于鼓励超大特大城市取消年度落户限制,彭澎认为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住房和入学方面。如果全面放开,则可能要建设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和更多的优质学位。其他如医疗、就业、低保、老年人福利等市民化待遇影响相对有限。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共有7座,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有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需优化

当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就必须构建相适应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方案》要求,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显著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引导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稳步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的发展层次,针对不同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分类提出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有利于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空间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介绍,增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符合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和人口经济变动趋势。同时,应加大政策举措力度,促进人口经济在城市间合理分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记者注意到,《方案》也对超大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式、重点与路径等分别作出部署。

——对于超大特大城市,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对于大中城市,提升其功能品质。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符合自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的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对于小城市,增强其发展活力。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推动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

新型城市建设再提速

城市是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创新活动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方案》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十四五”时期将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从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住房体系等13个方面指明路径,其中多次提到要因地制宜。

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方面,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推动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发展成为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

在加大内涝治理力度方面,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在推进管网更新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设方面,指导各地在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等工作中因地制宜协同推进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根据功能需求积极发展干、支线管廊,合理布局管廊系统,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在推进智慧化改造方面,强调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促进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增强城市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分析,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4.7%,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发展必须由“外延式扩张”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既要解决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突出短板风险,也要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品质化需求。

编辑:李姚姚
凡注明“beplay安卓app下载”的所有文章,及本网站上的项目案例,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eplay安卓app下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