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 成都乡村规划师十年都经历了什么?
核心提示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全市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对乡镇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技术把关。
十年来,大批规划人才扎根乡村沃土,为成都乡村建设“把脉问诊”,塑造了一批符合新理念新要求,特色鲜明、可复制、能持续的乡村规划项目。
生一炉火,烧一壶水,围坐松林,面朝茶田邂逅一树光影;或是去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明月窑,体验一番制陶的乐趣;又或者在篱笆间采摘果蔬,闻闻路边野花的芳香,在炊烟袅袅的农房里品尝“土味”……这是一份属于成都人的安逸。而在这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背后,总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乡村规划师。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十年来,乡村规划师从专业的角度为乡镇政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要求全面贯彻到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了乡村区域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乡村规划需要“个性”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寂寞与单调的,仿佛永远散发着一股老旧沉闷的味道。
但当记者走进距离成都90公里的蒲江县明月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泉烧、明月剧场、善本学堂、乡土建筑研习所等40余个文创项目散落茶谷松林,百余名艺术家、设计师进驻乡村,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现代农村画卷徐徐展开。2018年明月村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代表,同时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这就是规划的力量。”明月村总规划师、上海PURE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施国平告诉记者,“中国最初的乡村规划基本借鉴城市规划的理念而来,实施中问题就出来了。即便是把城市最高标准质量的房子建给村民住,他们还是会不适应,城市的规划理念移植到乡村,遭遇的一定是‘水土不服’。因为,乡村有自己的个性,也需要自己独有的表达。”
2017年,施国平做了一个关乎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重大决定——举家从上海搬到成都的村子里,从海归建筑师成为一名新“村民”。几年来,他专注于明月村的规划,感知明月村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
施国平说,过去农村关注的是房子怎么盖、路怎么修,树怎么种,但真正的规划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文明机制的一种规范与谋划,通俗一点讲,人类文明的机制就是人们生活的机制——怎么住、怎么吃、怎么读书、怎样玩耍,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路线。“当我们以这样的理念看待乡村规划时,就不能仅仅关注外在的表现是什么,而需要真正关注乡村生活本身。”施国平阐释。
记者了解到,乡村规划师在成都的设立源自2010年。那一年成都市在深入总结“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乡村规划师。问及设立的初衷,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的回答与施国平不谋而合:“新时代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的理念,乡村要有自己独立的规划方式,也需要有思维的转变。”
2010年10月,成都市区(市、县)政府按照统一标准招聘、征选、选调和选派的100名乡村规划师正式上岗。他们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为乡镇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技术把关。2017年修订的《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中首次写入了乡村规划师制度,对乡村规划师的聘任、职责等作出了规定,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乡村规划师制度进行了固化。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徐堰河与柏条河之间的青杠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规划师邓薇全程参与了青杠树村新农村规划,她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川西平原形成了一种叫作林盘的居住模式,即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青杠树村的规划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扬了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形态。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传统川西民居轻盈精巧的造型、朴素淡雅的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美观实用、简洁大方的特质,形成了‘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当村里昔日破旧的平房变成独栋的川西民居,贫瘠的低槽田化身湿地香草湖时,村民们的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这让邓薇十分自豪。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
2016年,在西南设计院工作的曾文婷成为一名乡村规划师。“在设计院工作和做乡村规划师区别很大,过去更多的是在办公室画图,一个人往往会跟进3~4个项目。如果是给某个镇做总体规划,一般去乡镇一两次就差不多了,对它的真正需求、发展现状、未来发展突破口理解并不深刻,办公室做出来的图纸往往和现实脱钩。但乡村规划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要走到老百姓家里,走到田间地头去了解他们的需求。”曾文婷告诉记者。
成为一名乡村规划师后,曾文婷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凭借自己的设计经验和对乡村诉求的深入了解,她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村民不明白自家的房子为啥不能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污水处理厂如何选址、一二三产业如何搭建,有些乡镇干部并不清楚。外来的项目团队不了解乡镇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诉求,投建的项目在全域规划中是怎样的定位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介入。当规划理念逐步渗入乡村时,我们就是‘桥梁’,让项目团队、乡镇与规划部门之间更加理解对方。”曾文婷深有体会地说。
张睿是成都乡村规划师中的“老资格”。2013年,他应聘成为第三批乡村规划师,被分配到邛崃市冉义镇。“我天天都要和施工方‘纠缠’。最忙的时候一天五六个工地来回跑,不仅要现场抱着设计图纸和施工方一一核对,还得和水务、电力等单位反复协调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候为了让规划发挥实效,不得不与当地干部‘唱反调’。”张睿说。
在冉义镇新村一期工程实施前,张睿发现原方案没有较为集中的公共空间,而设计的商业面积又过大,且缺少公共停车场。他和当地相关部门反复协商,最终修改了方案,取消部分商业用地,增修带状绿地和公共停车场,为村民提供休憩空间。“尽管在争论过程中有些不愉快,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好,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张睿开玩笑地说,在乡镇摸爬滚打那么久,学会“找茬”是规划师必须练就的一项本领。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每个区(市、县)都建立了一个乡村规划师小组。而像曾文婷和张睿这样的乡村规划师一共有69人。他们全程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串联起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核实等环节,通过收集村民意愿、征求村民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意见等方式,为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基层政府、农村群众架起沟通之桥。同时协助编制镇国土空间规划、村规划,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的集体智慧。
据统计,十年间,成都乡村规划师参与规划审查的项目将近1800项,提出建议2000多份;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1565项,完成灾后重建、异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等聚居点建设项目783个,参与指导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1217个,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建议和措施2590条。
同时,乡村规划师还作为基层矛盾的协调员、乡村规划的研究员,协调解决基层矛盾922项,发表乡村规划有关论文139篇,协助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规划管理文件13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规划成果。
此外,乡村规划师驻镇开展工作,促进了镇政府规划职能的具体落实,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改善了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乡村规划编制质量不高、脱离乡情、落地难、实施走样等突出矛盾。在塑造了一批符合新理念和新要求,可复制、有特色、能持续乡村规划项目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乱占耕地、遏制违法建设和重复建设等现象。
把更多人才留在乡间
成为乡村规划师需要什么条件?
记者在乡村规划师公开招募方案中看到,应聘乡村规划师,需要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有注册规划师或建筑师执业资格,或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5年以上。而从目前在任的成都乡村规划师来看,人员结构已经达到“高配”——30%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主要来自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
乡村规划师的到来,解决了成都乡镇规划发展中的许多困惑和不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郫都区安德街道棋田村村支书侯淘告诉记者,乡村规划师来之前,村里也找镇里联系专业的规划设计院做规划,但问题在于镇里没有专业人才,无法和设计院进行良好的沟通,且施工过程中,政府部门抽不出可以现场监督的人手,乡村规划师的到来填补了这一空白。
但乡村规划师同样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十年间,成都招录的乡村规划师有470名,目前在职的只剩下69人。
为将人才留在乡间,成都市围绕“引才、育才、聚才、留才”建立了“市级归口、属地管理、市县联动”的管理制度。即市局下设乡村处作为全市乡村规划工作的牵头部门,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乡村规划师的工作效率、项目质量、廉政情况等日常事务,区(市、县)政府负责乡村规划师的统筹管理,县(市、县)规划局和乡镇政府负责乡村规划师的日常管理。
成都市还明确通过社会招聘途径任职的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招考岗位条件的,相关区(市、县)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在乡村规划师队伍中有一定名额的定向招聘。通过选派挂职途径任职的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在挂职期满后1年内,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实行提名推荐,经本人同意,根据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需要,选拔担任相应职务,并推荐表现优秀的乡村规划师担任高校教师、乡村振兴学院讲师和青年委员。
此外,成都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笔乡村规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师招募、年薪、培训等费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乡村规划专项资金约1.6亿元,同时吸纳了近3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了“放大效益”。
“成都模式”广为借鉴
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并不断完善,十年探索实践,成都创造出“1573”模式。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即一个定位,乡村规划技术负责人;“5”指五大渠道——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选派挂职;“7”是七大职责,规划决策参与者,要向当地政府提出规划意见建议书;规划编制组织者,要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规划初审把关员,要参与审查乡镇建设项目方案;实施过程指导员,在实施过程中要参与指导项目;乡镇规划建议人,要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基层矛盾协调员,要协调化解基层规划矛盾;乡村规划研究员,要发表乡村规划发展有关论文。“3”是三大保障,即运行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
“‘1573’明确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未来,成都在乡村规划师制度方面将适应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定位,实现由乡村规划师向‘乡村规划师+’转变,多方协同共绘美好乡村。”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设立的十年也是成都城乡发展快速推进的十年。十年来,一个个特色乡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形成了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消费场景、生活空间、商业形态更加丰富,更多“好耍、可耍”的项目聚集于此,生态已成为美丽成都的最美底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已被广泛关注和借鉴,上海、重庆、杭州、南京、临沂、珠海等地已先后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越来越多的乡村规划人才以专业知识规划乡村,重建乡土文化自信,挖掘了乡村特色,推动了乡村发展。
2020年底,倡导建立新时代中国乡村规划师制度的“成都共识”发布,即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明确职责定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建立岗位基本职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充分赋能授权;加强对话交流。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乡村规划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和挑战,现有的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乡村规划师是将新发展理念传导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是在推进乡村规划学术进步和城乡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各地要充分发挥好乡村规划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政府、村民、投资业主多元共治,探索一条乡村发展的共荣共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