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城市治理经验:社区多元主体如何合作
堤阿马蒂亚·森和让·德雷兹在《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中指出,结束贫困、愚昧、疾病和机会不平等是印度建国时的任务,但至今仍未完成。在经济上,莫迪政府依然面临众多挑战,印度经济难以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6%-7%的增长率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社区治理上,印度大城市社区贫富分化严重、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社区基础设施落后、各类危机事件频发。特别是贫民窟问题一直是印度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大难题。
印度在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地方政府、社区公益组织、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多元治理结构。这些主体围绕城市社区贫困、妇女问题、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社区治安等方面广泛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社区的有效治理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印度城市社区多元合作治理的主体结构
印度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主体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地方政府、社区公益组织、私营企业和公民个人。
印度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主体结构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主要指管辖城市社区且具有行政权力的当地政府组织,其在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印度地方政府是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多元合作中其他组织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地方政府以政策支持对合作治理加以引导与规划。
社区公益组织
社区公益组织主要是指活跃在社区层面,处理社会问题,并为社区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民间性公益性组织。在印度社区,典型的社区公益组织主要包括活动于城市社区之中的大量非政府组织、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区公民志愿团体等。
非政府组织(NGO):
主要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在印度城市社区治理中,除了一般性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其常常扮演与政府组织抗衡与博弈的角色,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实际能动作用,解决城市社区问题,等等。印度非政府组织拥有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且数量广泛。
据统计,印度处于活跃状态的非政府组织大约有120万个,分布在宗教、城市社区、社会服务等领域,《社团登记法》规定,非政府组织应注册成立,其主要包括合作社、公益信托等几种类型。
社区组织:
主要指因改善城市社区公共资源配置,解决居民实际生活问题而组建的组织,。社区组织在提供与民生相关的公共设施、筹建便民类公共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居民自身利益调节并化解居民矛盾。
社区公民志愿团体:
指城市社区居民内部自发组成的公益性、团体性组织。这一类组织拥有共同价值取向与行为动机,在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中大多以实现某一公益慈善事业为目标,为推动城市社区公益性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区私营企业
社区私营企业在印度城市社区的合作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私营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为社区提供商品和劳务,提供工作岗位,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同时,企业还能通过为社区捐款、举办公益性活动等参与社区建设,承担公益责任。
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
跨国公司是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其在印度城市社区的活动主要以实现经营目标为宗旨,通过投资设厂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印度城市社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增长。
在经营活动的同时,跨国公司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公益性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国际非政府组织具有跨国性、援助性与非营利性的特点,在印度城市社区治理中扮演公益联盟的重要角色,为缓解印度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贫穷、教育以及妇女等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二者活动常常渗入社区其他组织内部,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与人员支持,与当地社区组织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这些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利益关系,同时又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相同的价值目标,非政府组织、城市社区组织等主体间相互监督、相互合作,有时甚至联合起来与政府抗衡与博弈,政府为其它组织提供资金与支持,多元主体间保持一种有序的互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刘超丛,中杰印度城市社区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现状、问题及启示,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