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龙:三十年如一日,向下扎根筑造“钢铁长城”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生存绝境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在逃离过程中,无数次高温、海啸、极寒和小行星撞击冲击着陆地,人类被迫离开了熟悉的地面,搬入地下5公里处修建的地下城,开始进入长达上百年的地下生活。在电影剧情里,当地表环境恶化,地下空间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大空间。
在现实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涉及到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能源开采、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它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缓解交通拥堵、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更负有防灾减灾、巩固国防体系的战略职能。
地下空间开发面临诸多技术关卡,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科研技术人员无数次推敲实验探求的结果,都可能带来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张瑞龙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迎来一位大师。
张瑞龙,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人防与地下空间分会副会长,1997年、2007年、2011年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人防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中国建造”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2019年修订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一般不超过35名。
筑造地下“钢铁长城”
“人民防空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防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大会上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在张瑞龙看来,人防工程建设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条主线。
我国人防工程建设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建设在1969年1978年。我国的人民防空建设包括人防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综合管廊等)兼顾人民防空需要、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建设等。目前,人防工程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地铁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建设全面展开,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试点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作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人防与地下空间分会副会长,张瑞龙三十余年长期从事建设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致力于人防和结构工程的建设设计和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人防防护设备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分别于1997年、2007年、2011年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人防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
作为我国人防工程领域承上启下的技术带头人,张瑞龙负责和参与“十五”至“十二五”人防科研规划课题达20余项,其主编或参编的一系列防空地下室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以及标准图集等技术文件,成为行业权威。
例如,张瑞龙参与主编了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994年版、2003年版主要起草人)、《地下beplay全站网页登陆统一规范》,行业标准《地铁隧道防淹门》CJ/T453-2014,北京市地方标准《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11/994-2013;参编了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城市居住区人民防空工程规划规范》GB50808-2013等。组织编制人防工程国家标准设计30余本,其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的《07FG01~05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获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铜奖。
作为相关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瑞龙主持完成了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二三期工程、北京铁路枢纽丰台火车站人防工程等大型复杂人防工程,以及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一二期人防工程、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人防工程等设计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工程设计中诸多难题。作为相关项目专业负责人,张瑞龙同志主持设计完成的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获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首都博物馆新馆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2006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此外,还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奖项数十项。
为推进我国地铁人防工程建设工作,张瑞龙负责并参与新型防护设备研制。其中普通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形成3大类134个规格产品,经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批准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地铁人防工程专用防护设备已应用于全国20多个城市地铁线路。期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地下空间的灾害形式多样、突发,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深层次开发利用,一些以前无法预知的灾害也正在构成威胁。张瑞龙认为,在基础研究层面,应重点研究各种灾害类型发生时的探测、防治、评估等技术,建立相应的防灾设计理论;在应用层面,逐步研究开发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促进地下建筑建设的安全、科学、高水平发展。
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国家层面,除人防工程的建设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以外,关于地下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到地下空间开发政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技术标准等严重缺失,影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编制理论与技术措施,规划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城市规划管理当中作用不明显;地下空间设计未能将城市地下交通和城市地面建设真正的有机结合,统一规划,形成地上、地面、地下一体化的立体综合空间的开发。
打造城市有机立体空间
“城市空间是由地上、地面、地下组成的有机立体空间体系,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瑞龙认为,城市地下空间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
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更新阶段,城市空间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有限地面空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有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显得越来越迫切,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解决交通网络、资源获取调配、环境改善以及防灾减灾的刚性需求。可以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张瑞龙认为,地下空间能够有效补充城市空间和功能,其规划内容应尽可能全面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实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要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相结合,注重解决交通问题,综合考虑交通、土地、区域资源等因素对地下空间进行分区管制,对地下空间承担的城市角色给出界定,起到适度开发、保护开发的的控制作用。
他表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周边的众多项目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方能完成,变数较多,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可能从单一目标转变成多种发展可能,这就要求周边地下空间规划要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不可预期的变化,充分研究地下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周边空间更加灵活地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地下停车系统,更应该结合城市交通规划来统筹规划,为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服务。
目前已有多种公认的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如“巴黎交通模式”“加拿大步行模式”“日本地下街模式”“香港轨道物业模式”等。张瑞龙认为,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应根据城市的历史、现状、战略地位等,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香港轨道物业模式”的成功就在于将地铁建设与地下商业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沿线地产、物业开发支撑地铁运营,形成共赢局面。
“与地上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建成难以推倒重来。无系统规划的地下空间开发会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战略规划不能局限于当下的经济条件,应提前确定好地下空间规划的重大原则和方向。”张瑞龙认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历史、现状、战略地位情况,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等确定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战略,重点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能的线状骨干型地下空间的发展需要,一次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短期内无法实施的预留适当的接口或改造可能性,系统打造城市有机立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