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行万里路,谋万家居
吴良镛——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
吴良镛速写。罗雪村绘
2022年5月7日,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迎来了100岁生日。自1946年协助梁思成先生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以来,吴良镛先生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长期投入到城市规划教育与实践的事业中。吴先生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纲领,努力治学并不断求索,为我国城市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衷心地献上生日祝福,祝愿吴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2012年2月14日上午,90岁高龄、大病初愈的吴良镛,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以“人民建筑师”身份跻身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行列的第一人。评审委员会在评审意见中写道:“吴良镛院士是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为实现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理论框架。”
他获得的荣誉很多很多。2016年,国际永久编号为922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良镛星”。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2021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就是一个建筑工作者,爱自己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建筑最核心的是为人服务。”他说。
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作主旨报告
吴良镛最骄傲的是在清华大学建筑教育岗位工作了70多年。1940年7月27日,他所生活的重庆合川城遭日军空袭,大半座城被大火吞噬。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深感“天下之大,却无安乐之土”,遂放弃原来的理想,希望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一名建筑师,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他走进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毕业后,梁思成请他到“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协助编制《全国文物保护目录》,随后一同去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助教。“跟随梁思成先生到清华大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吴良镛以治学严谨著称,对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严格把关。他强调学习的前瞻性,对涉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他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在旁征博引的前提下加以融贯的综合研究。他强调学习的针对性,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力争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我作为他的博士,一直跟随他学习。先生为学严谨、行事勤勉、创作不倦,永远是我人生的楷模。
吴良镛在beplay全站网页登陆、城市规划、区域研究、人居环境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1984年退休后,他开始了行万里路、谋万家居的上下求索。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园、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等beplay全站网页登陆,桂林市中心区详细规划、无锡市空间发展规划等城市规划,以及苏州总体规划发展研究、北京奥林匹克建设研究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都是他的成果。多年来,他和同事们不知疲倦地奔忙着,没有双休日、寒暑假,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甚至更久,常常凌晨3时起床工作,“鏖战”两三个小时之后,稍事休息又准时上班。为了方便携带东西,他特意做了一个小拉杆箱。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拖着装满图书和资料的拉杆箱走过校园,成为清华园一景。
2008年夏天,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工程正处于重要阶段,86岁的吴良镛因过度疲劳,加上没有及时饮水,脑部神经受损,右侧的半边身子动弹不得,不能穿衣执筷。此后近一年半时间,他都是在康复中心的病房里度过。他坦然面对这一切,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每次我们去看望,他都在刻苦进行各种康复锻炼,“别人一天练4个小时,我就练8小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正是因为有着远超常人的毅力,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吴先生已经可以慢慢走路。“身体再好一点,能参加更多工作”,他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最质朴的愿望。出院那天,康复医院的院长说他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的一个奇迹。但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这样的奇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离不开心爱的事业,离不开终身追求的理想。
2010年,重返工作岗位的吴良镛迸发出更多创意。在他枕边,总放着一支笔、一个本,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本子记录下新想到的问题。2016年春节,他写了一副春联用以自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这是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激情的表达。如今,吴良镛已是百岁老人,但“年高未曾忘忧国”,让更多百姓“诗意栖居”于广阔大地,依然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