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建筑专家余鸣谦逝世,享年一百岁
记者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方面获悉:我国著名古建筑和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余鸣谦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在家中逝世,享年100岁。
余鸣谦(图片来源:文物之声)
公开资料显示,余鸣谦1921年12月(阴历)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194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43年8月至1945年10月,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学系助教;1945年11月起,任北平市政府工务局文物整理工程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技士;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原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文化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1988年1月退休。1956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得国家文物局“参加文物、博物馆工作60年荣誉表彰”。
余鸣谦长期从事古建筑和石窟寺保护与维修,参加并主持了北京雍和宫瓦木油饰彩画工程、河北正定县隆兴寺转轮藏殿修复工程、赵县安济桥修复工程、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兴仁寺和夏宫修缮工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央区窟群加固工程,以及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等。
余鸣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成绩突出。他主持完成的古建筑和石窟寺保护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典范。他深耕石窟寺保护事业几十年,从1951年参加敦煌莫高窟状况调查开始,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进行调查、勘测、设计;1956年,他带队完成了第248—260窟早期北魏洞窟的勘察测绘、加固设计;这是上世纪50年代敦煌最大规模的加固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石窟寺试验性加固工程。1962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以余鸣谦为组长的石窟保护组,他带队前往各地石窟调研,选择以云冈石窟第1窟、第2窟为加固保护对象,联合组建石窟寺加固保护项目组;经过潜心研究试验,石窟寺岩体裂隙加固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并在石窟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新中国石窟寺科技保护的发端,研究确立的许多原则,如保护材料要进行适用性试验,不能改变文物本体原状和颜色等,为我国“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原则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1976年9月,国家文物局组织验收组对云冈石窟大规模抢险加固“三年保护工程”进行验收,对其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工程中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奖。
余鸣谦善于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将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运用于古建筑保护工程中,既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在完成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同时,撰写出版了《石窟保护三十年》《中国古建筑构造》等多部专著,翻译了多篇国外技术资料。